党员帮办、胡同管家、百姓话济南、房泽秋志愿服务驿站、张现水劳模城管工作室……近两年来,济南市历下区泉城路街道已经打造出一系列的党建品牌。这些品牌的服务内容覆盖了4个社区、41条街巷、547个居民院落和泉城路商圈的商务楼宇,基本形成了以43个小网格为依托,以党员帮办为枢纽,融合带动驻区单位党组织、社区党员、社工、志愿者等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格局。
在基层,把党建的“实功”做足,就是要把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出来,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,作用于社会治理,让居民感受到变化。这就是泉城路街道始终探索的方向。
济南市历下区泉城路街道在每个社区建立“胡同管家”队伍
百姓话济南 众人事情众人商
归根结底,社区服务的对象是居民。怎样才能有效化解矛盾、精准提供服务,这是基层一直在思考并探索的问题。
在泉城路街道,“百姓话济南”近两年来已经成为了一种“潮流”。“我们借鉴了旧时老城泉巷人家靠水而聚、临泉饮茶的风俗习惯,把居民协商议事的平台搬到了居民院子里。”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亮说到,“把居民请到社区里开会的效果并不好,他们发言时比较拘谨,讨论时也会有所保留。”
济南市历下区泉城路街道芙蓉街社区通过“流动茶摊”听取党员群众心声
“这一形式在我们社区叫‘流动茶摊’,就是把临近几个院落的居民请到一处来,听他们的心声和愿望。”芙蓉街社区工作人员说到,“我们也会根据近期居民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,对议题进行筛选。”不局限于会议室,就在院子里,露天而坐,喝茶议事,居民们反而放松了,也打开了话匣子。创城、拆违拆临、禁止泉水洗衣、邻里纠纷化解……很多基层治理的好点子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碰撞了出来。
用居民习惯的交流方式,用居民喜爱的交流形式,有事多商量,遇事多商量,做事多商量,逐步实现从“为民做主”到“由民作主”、从“做群众工作”到“由群众做工作”的转变,做到“常事不出格、小事不出院、大事不出居”,这是泉城路街道开展民主协商的特色和探索。
引入社会力量 老城环境大变样
在泉城路街道针对社会治理的探索中,“网格化”管理是最大的优势。街道、社区干部和民警下沉到43个网格中,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,已经成为泉城路街道改善民生、追求社区善治的常态。
除了解决居民家庭生活上的困难,泉城路街道还着眼于老城区生活环境的日常维护。去年,该街道创新老城服务管理思路,借鉴外地先进经验,在网格治理的基础上,进一步整合资源,引入社会力量,逐渐摸索出一条“物业精细化管理、城管全天候巡查、社区保姆式服务、政府规范化监管”的服务管理模式。具体而言,就是向三家物业管理公司聘请了“胡同管家”。他们配合网格员、专业科所队、社区党员、楼院长、志愿者共同参与到社会治理,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环卫保洁、绿化养护、交通疏导、秩序维护、安全防范、设施巡查六大方面。一年多来,居民泉眼边洗衣服的不文明现象杜绝了;街巷里停车造成拥堵的情况明显改善了;汛期内涝时,保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效率更高了……“胡同管家”还会接受居民的“点单”服务,帮助居民更换老化的电线、破损的水龙头……正如居民自编的顺口溜,“胡同管家、服务到家”。
济南市历下区泉城路街道以胡同管家队伍建设,发挥基层综合治理合力
典型带动提升 社会治理更聚力
泉城路街道还有两个以人命名的“品牌”。一个是张现水劳模城管工作站,张现水同志在2017年5月被省总工会授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,担任城管科科长近10年,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,创出了“延伸十米工作法”,破解了大明湖景区附近的管理难题。另一个则是房泽秋志愿服务驿站,这是全区第一个以中国好人命名的志愿服务团队。房泽秋为了一句承诺照顾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长达36年,2015年被评为是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。
济南市历下区泉城路街道创建劳模城管服务品牌,发挥榜样力量
在城市管理上,泉城路街道以张现水为依托和纽带,形成一帮一、一带多的传授管理经验、专业技能的新途径,集中打造了一支爱岗敬业、精通业务、创新钻研、乐于奉献的技能型、服务型的复合型城管执法先锋队伍。而房泽秋志愿服务驿站则已吸纳社会各界志愿者3000余名,开展爱老助老志愿服务,传习好家风进社区、进学校,受益人次达20000余人。
“1+1+1+1+……”在泉城路街道,党建氛围和典型带动效用愈加凸显,更多的力量聚焦到基层治理、聚焦到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上,共同奏响基层和谐善治新乐章。(中共济南市历下区委组织部)